查看完整版本: [憤怒的勇氣] [岸見一郎] [VO]
頁: [1]

steward7254 發表於 2022-12-13 04:08 AM

[憤怒的勇氣] [岸見一郎] [VO]


【標題】:憤怒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
    【轉載地點】:VO
    【文章內容】: 孤獨的勇氣產生與他人的牽絆
真正的憤怒與其說是情感,不如說是智慧。即便沒有人支持而陷入孤獨的境地,只要了解這樣的孤獨具有「倫理上的意義」,擁有這種智慧的人就不會害怕孤獨。

在職場和家庭一樣,為了建立真正的牽絆,什麼都不說或許能維持表面的和諧,但是這種牽絆禁不起一點考驗。

為了自保而對營私舞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希望自己最後能升遷的人只會關心自己。這樣的人終究會失去大家的信賴。職場中或許有人支持為了自保而對營私舞弊視若無睹,但絕對不是所有人都這樣。

在這樣的狀況下,人真的會陷入孤獨嗎?

懂得優先考量團體狀況,即便知道可能對自己不利,仍然認為該做的事還是要做的人,一定會有人支持。因為這些人知道自己做不到,或者說,正因為自己做不到才更加支持他人。

要相信有這樣的人存在,其實是不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產生牽絆就是所謂的「夥伴」(Mitmenschen),但這種牽絆並非一開始就能產生。

告發上司或職場上的營私舞弊豈止是得不到他人的支持,甚至還有可能遭到他人去跟上司打小報告。我之前提過,田中美知太郎不只擔心出版審查,也害怕被別人告發。

像這樣疑神疑鬼的人會把別人都當成「敵人」,不信任任何人。心中有這種想法的人無法具有孤獨的勇氣。

即便如此,經歷過這個階段之後,當內心開始認為或許會有人支持自己的時候,就會開始與他人產生牽絆。

相信夥伴
三木清說過:

「奧古斯丁說,植物渴望被人類欣賞,對植物而言被欣賞就是獲救,不過這要表達的是拯救萬物,藉由拯救萬物來拯救自己。」(同前書)

看見路邊的花朵默默盛開,就會想到如果自己沒有在這裡停下腳步注意到這朵花,這朵花或許就會在沒有任何人看到的狀態下凋謝。

這裡三木清說的是植物,但我讀起來卻像是在比喻那些不發聲或無法發聲的人們。如果把三木清這段話看作是在談論「不發聲或無法發聲的人們」,就讓我想到以前曾經被嚴重傷害自尊而導致無法活在當下、無法發聲的人。三木清自己因為違反治安維護法遭到逮捕,戰後死於獄中。如果三木清能活久一點,一定有很多話想說。

他會代替那些必須發聲卻無法發聲的人打抱不平。這麼做也是在拯救自己。對於社會上的不公不義、職場上的營私舞弊,他會發聲;代替那些自己無法發聲的人說出來。這麼做雖然一時會為團體帶來「刀劍」,但也會打造出真正的牽絆。

在剛才引用的文章之前,三木這樣說:

「萬物真正表現出來的東西都在孤獨之中。而我們唯一能夠超越孤獨的方式,就是透過行動回應孤獨。」(同前書)


只要做好接下來將會孤獨的準備,就能夠發聲。即便自己不是當事人,也不要認為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和自己無關,如此一來就能為無法發聲的人打抱不平。

如果自己就是那個「無法發聲的人」,即便自己沒辦法說出口,也要信賴願意為自己發聲的人。如果自己願意為無法發聲的人打抱不平,那麼就會相信其他人也會發聲。

當你不害怕孤獨,反而就不會孤獨。真正憤怒的人,即便剛開始會覺得被孤立,但孤立無援的狀態不會持續下去。也就是,一定會有支援的人、有連帶關係的夥伴。

如果是真正理解孤獨有多重要的志同道合之人,彼此一定能產生連帶關係。如此就能建立毫不虛假的真正牽絆。三木把這稱之為「愛」。

「孤獨建立在最深層的愛之上。孤獨的客觀實在性就在於此。」(同前書)

不分你我
能夠對他人產生同理心,也就是說,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就不會擅自指責他人。假設有無辜之人慘遭殺害,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絕對不可能做這種事,然後一窩蜂地批判犯下殺人罪行的嫌犯。

當然,我們無論多憎恨一個人,也不會因為這樣就去殺人。然而,當我們站在殺人犯的立場思考,如果自己也處於相同的狀況會怎麼做,或許就無法斷言自己絕對不會殺人了。

佛教會用「分別」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狀況,而我們不應該分別自己與他人。我曾經聽一位父親說過,在雙親寵愛之下長大的孩子突然變壞時,他覺得「這不是我的小孩」。明明是為人父母卻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真是悲哀。這位父親把自己和孩子分別開來。

所有的紛爭,都源自於分別自己與他人。照樣接受對方的心(大悲心),就是佛教中所謂的「淨土」。當然,要在這個世界實現淨土是很困難的。

如同剛才提到的,人與人(Menschen)之間是牽絆在一起的(mit),並非對立的狀態。也就是說,人與人是「夥伴(Mitmenschen)」。

這個「夥伴」不只是和自己想法相同、感情親密的人。和自己擁有相同想法的人產生牽絆很容易。但是,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或殺人犯也都不排除在外,而將其視為夥伴,就非易事。

阿德勒說,想成為善惡審判官的人必定有虛榮心。(《人格心理學》)這種人毫不關心職場或社會上的正義,因為這種人想透過「自己是對的」來營造自己比他人優秀的感覺。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如果自己也身處於相同的情況,最後到底會不會告發營私舞弊的情形。指責那些對上司唯命是從的人很簡單,但是當自己也處於相同情況的時候,真的有辦法違背上司的命令嗎?如果是我,大概也會束手無策吧。想到這裡,就不會以審判官的角度來分別他人。

要做到這個程度並不容易,但是團體之中有這樣的人,那就算是「淨土」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牽絆,才是真正的牽絆。

憤怒把人凝聚在一起
個人的憤怒,會拉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公憤反而會把人們凝聚在一起。如同前文所述,憤怒與其說是情感,不如說是智慧。靠著這智慧,才能判斷該怎麼做才是「為善」、該怎麼做才是「為惡」。

如果是公憤的話,即便像私憤那樣把憤怒投射到別人身上也沒有用。因為這不屬於情感,所以沒辦法丟到別人身上。

因為別人做錯事,就把憤怒丟到別人身上,這就是在「分別」他人。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做這樣的事,把自己放在犯罪的人之上。這種分別心就是所有紛爭的成因。紛爭的目的在於辨明孰是孰非,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紛爭,而是解決問題。

當我們看到不公不義的事時,不應該把憤怒丟到別人身上,而是需要理性的對話。
    【讀後感想】:真正的憤怒是智慧,對不合理的事感到憤怒不是壞事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頁: [1]